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2022-04-12)

各中心校、市直学校: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现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落实。

2021年12月17日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及《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济源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教育发展要求,现制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新时代济源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多内涵、有特色、开放式、可持续”的定位,明确“强师筑基,品质发展”的理念,坚持“协同推进,赋能增效”的策略,遵循教师发展规律,优化管理机制,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区域教师教育新格局,为济源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立德固本原则。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做立德树人的表率,用教师的良好形象塑造教育的良好形象。

(二)整体推进原则。全面整合教研、科研等资源力量,推进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实现教师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的一体化管理。

(三)提质赋能原则。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活动的品质,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落实教师减负清单,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上来,进一步提升育人本领。

(四)文化育人原则。全面加强多层级学科教研及团队文化建设,突出学科教学的专业性,赋予学科团队研修的专业自主权,培育注重研究、合作共进、互动交流的区域教师教育新文化。

三、工作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梯队完备、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使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有新形象,教育干部管理能力有新突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新成效。

——师德建设树立新标杆。持续开展“评先进、树标杆、展形象”活动,每年评选200名师德先进个人,做好“教育世家”、“师德标兵”、“育人楷模”师德巡讲活动。

——骨干引领彰显新成果。统筹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以教育干部“领航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领军计划”为抓手,开展市级名师名校长评选,培育200名教育干部,培养200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优秀青年骨干。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提炼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推广度的教育科研成果,培育100名市级科研型校长和科研型教师。

——组坊建团构建新体系。依据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与实际需求,科学设计、优化管理,加快构建省、市、校三级教师工作坊(室)建设体系。支持中原名师工作室建设,指导100个市级教师工作坊研修与管理,引导镇、校教师工作坊合作共建。促进农村首席教师工作室落地,实现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全覆盖。

——全员培训促进新成长。探索新时代教师全员培训的新路径,立足教师学科课程执行力培养,针对学科特点、学科规模和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培训。启动新一轮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完成30000人次学科培训任务。

四、工作任务

围绕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局,实施人才梯队培养战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师德建设机制,创新教师教育工作思路,以校长“领航计划”和教师“领军计划”为重点,推进“书房计划”,加强“教师工作坊”建设,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教育干部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成果。

(一)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政治方向。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按照师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要求,把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发挥师德评价的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 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师德评价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与红色教育相结合,以“四史”教育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师德师风监督,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红线”问责制度。强化学校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落实新学期教师宣誓和师德承诺制度,推进师德教育电影课程实施,健全师德师风年度评议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建立师德失范预警及处理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寻找最美教师”“身边的榜样教师”等爱岗敬业标兵评选活动。

(三)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按照“国培”重引领、“省培”重示范、“市培”抓骨干、“校培”促全员的思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高质量完成五年360学时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加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落实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国家安全、法治教育、生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预防校园欺凌、信息技术、美育教育等有关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拓展发展视野,提升学科育德、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遴选培养一批“教师培训师”,建立教师教育专家库。完善继续教育学时管理制度,拓宽学时获取途径,将教师工作坊研修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组织好新入职教师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加强班主任培训,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服务应用能力。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立足“有信息素养,用信息技术,做智慧教师”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的教师学习发展新常态。加大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使用比例,提倡教师工作坊等跨区研修的可视化运用。积极参与济源教育智慧平台建设,做好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师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与推广,全力加快实现“互联网+”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与运用。

(五)推进校长“领航计划”,助力教育干部成长。按照建设一支“高素养、宽视野、厚专业、善管理”的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队伍的总体部署,以“领航计划”为牵引,做好5个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组织开展中青年校长跟岗研修及实践研修。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实施新一期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探索高校集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等多种校长培育方式,强化与江苏南通教育干部常态化交流机制,不断提升中小学校长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六)推进教师“领军计划”,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求,加强省市级名师与青年教师的双线培养。全面推进青年教师“领军计划”,建立完善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新体系。通过批次遴选,系统培育300名学科领军教师,为济源教育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积极探索以“国培”“省培”为引领,以专项培训为支持,以教师工作坊研修为基础的三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成1000名各类骨干教师的轮训,辐射带动7000名专任教师的日常研修。发挥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扎实推进市、校教师工作坊建设与管理,创新“教师成长论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平台,营造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

(七)推进教师“书房计划”,优化教师阅读生态。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书房计划”,丰富教师阅读与交流展示形式,做好教师专业阅读与人文阅读引导。开展“2+N”阅读活动,倡导教师开展每天“读段‘教育学’”活动,推动教师学习阅读日常化。开展“十大读书人物评选”“年度好书推荐”“读书沙龙”“读书人物评选”“好书分享”“成长论坛”等系列读书活动,大力弘扬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新风尚,以教师阅读引领学生阅读,以学校阅读带动社会阅读。

(八)推进工作坊(室)建设,优化教师发展平台。立足区域教师发展现状,全面加强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建设。整合相关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全力做好工作坊的制度设计、运行管理与动态评价。切实发挥工作坊在学校日常研修、学科课程研发、中原名师培育、青年教师职后发展中的平台枢纽作用。落实中原名师、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管理制度,细化市级教师工作坊要求,确保五年以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和入围“领军计划”教师参与工作坊研修与管理。加大对中心校、市直学校教师工作坊支持力度,规范工作坊研修管理,提高研修水平,推动师资跨区交流,形成专注研究、注重实践、合作互动、跨区发展的教师教育新格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高标准做好教师培训规划,依据教师培训项目设置及项目管理办法,统筹相关科室培训需求,整合优化项目设置与课程论证,分解年度培训项目;加强与“国培”与“省培”项目的对接与协调,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协调统一的培训体系。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纳入本单位教育发展规划。各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负责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规划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二)强化经费保障。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安排年度教师培训经费。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要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三)严格督导考核。完善继续教育学时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各单位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定期督导和检查制度。实施《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教育体育局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课程设置、培训效果等方面的考核管理。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每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数据库,建立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个人发展档案,引导教师在专业阅读、教学业绩、科研能力、班级管理等方面做好学期计划与实施,发挥教师发展档案对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作用,围绕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师成长典型案例、培训特色项目和工作创新经验。开展专题专栏报道,组织优秀成果展,讲好济源教师培训故事,讲好济源“四有”好老师故事,激励广大教师教育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造具有济源特色的教师文化,营造全社会支持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